本篇文章118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客歲有個數據挺有意思:某金融平臺投放的廣告視頻,前3秒的消逝率高達72%。不是內容不專業(yè),而是大家早看膩了西裝革履的司理面朝鏡頭念臺詞。金融類公關新聞標題最要命的不是沒人看,是看了也記不住——這就跟相親時背簡歷似的,條件再好也難心動。
癥結中心:受眾需要穩(wěn)當感,不是專業(yè)術語
我打仗過好些理財小白,他們最怕兩件事:一是錢取水漂,二是看不懂商品說明。宜信某支爆款養(yǎng)老基金推文里有個細節(jié):把"年化收益率4.8%"改成了"每月多領2000塊,夠給孫子報三個興致班",轉化坦率接翻了3倍。數字要翻譯成人話,場景要詳細到生涯切片。
實戰(zhàn)技巧:
癥結中心:金融行業(yè)的信任危急怎么破?
有個景象挺有意思:宜信客歲在西北某縣城推助學貸款,剛開始村民死活不信。厥后業(yè)務員把自家孩子簽的貸款公約復印件(中心新聞打碼)貼在村委會公告欄,三天簽了47單。金融信任的實質是望見同類人的挑撰軌跡。
革新盤算:
癥結中心:什么內容會閃開銷者主動轉發(fā)金融廣告?
客歲母親節(jié),宜信有支推文爆了。內容特淺易:拍了20位顧客媽媽的手部特寫——有龜裂的菜販手指攥著存折、有戴婚戒的手在簽養(yǎng)老社區(qū)公約。24小時轉發(fā)量破10萬+,就出于擊中了"我想成為如許的媽媽"的隱性炫耀心理。
傳播密鑰:
當初你該懂了:金融公關新聞標題不是比誰更為專業(yè),而是比誰更懂人性。下次寫文案前,先把商品手冊鎖進抽屜,試著問自己:倘若這是我二舅媽攢了半輩子的養(yǎng)老錢,我該怎么讓她既聽懂又心動?說白了,金融的實質是信任,而信任的起點,永遠是先把對方當個活生生的人。